人物故事
第四届优秀教工李昌奖获得者陆永平

第四届优秀教工李昌奖获得者陆永平: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


他是我校微特电机学科带头人和奠基人,在国内外电机界享有盛誉。他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始了无刷永磁同步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相关领域的研究,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角秒级感应同步器、第一台转台用无刷永磁同步电机、第一台超大尺寸无刷永磁同步电机,并在惯导转台、激光通讯、空间技术和深海机器人电机等领域成功应用,每一个“第一”、每一次首创,都是他心血的结晶。他言传身教,教书育人,重视学科建设,在国内率先建立微电机课程和教学实验,填补了国内微电机领域相关教学实践的空白。他以“规格严格”的育人之道,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功夫到家”的电机学科优秀人才,被学生誉为“诲人不倦,立德树人”的典范。他,就是第四届“优秀教工李昌奖”获得者陆永平教授

“八百壮士”中的一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1931年陆永平出生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浙江省杭州市,1947年考入著名的杭州高级中学,1950年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1953年,陆永平来到哈工大,就读于研究班。土生土长的江南人,为什么会跋山涉水来到冰城呢?陆永平说,原因很简单,东北是老解放区,新中国诞生后,很多人选择到哈尔滨求学或者工作,投身国家重工业建设。而他,就是那一批热血青年中的一员。

电机专业是哈工大最早建立的专业之一。1953年正式成立电机教研室,并开始有苏联专家来校讲学,为本科生讲授电机学。陆永平师从苏联专家华西里耶夫,成为学校“八百壮士”的代表之一。

“苏联专家带学生,特别注重‘三基’,非常严格、非常认真,甚至可以说很‘教条’。比如考试都用口试,回答问题是否准确,反应快不快、对不对,你对所学知识能掌握到什么程度,通过几个问题一问便知。”陆永平回忆说。跟随苏联专家学习过程中的严格训练,使他终身受益,也使他养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习惯,成为学生眼中的“严师”,因为很多学生都很“怕”被他“问倒”。

“问倒学生,不是为了难为学生,而是了解学生的深浅,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更好地教学生;同时也让学生认真对待学习,不能有蒙混过关的心理。”陆永平说。

1956年陆永平留在电机教研室任助教。他结合当时电机学科教学工作的特点,利用学科现有人员和技术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电机学科教学工作。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50年代末,电机专业向微电机方向转变。1959年,陆永平负责组建哈工大微电机实验室,开始微特电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首次开出6种26组微电机实验,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建立了实验档案,为国内首建机种完整的微电机实验室,担任微特电机教研室副主任和主任,全国高等工业学校电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根据当时电机学科发展的需要,1960年陆永平在国内率先建立“控制电机”“微电机设计”等课程和教学实验内容,并编写出相应教材,填补了国内微电机领域相关教学实践的空白,也逐步确立了哈工大电机学科在国内电机学科的优势地位,为学校电机与电器学科成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和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作出了贡献。

“敢啃硬骨头”的哈工大人

“哈工大人的特点就是敢啃硬骨头,敢想、敢做、敢闯、敢于挑战新事物,不墨守成规。也正是这种精神,学校才有了那么多先进的科研成果。”陆永平说。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微特电机的教学与研究学者之一,陆永平正是“敢啃硬骨头”的人之一。

陆永平说,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哈工大教师队伍“小鬼当家”,师资队伍年轻,科研思维比较活跃,敢为人先,这支年轻的“八百壮士”队伍,开辟了很多新的科研领域,“而我,只是其中的一员。”

“文化大革命”前,陆永平曾取得交磁放大机、高速电机、高精度异地测速发电机测试装置等一批科研成果。1971年,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内首台双轴陀螺漂移测试台的研制遇到了瓶颈,其中的关键元件“高精度感应同步器”国内没有产品,又一直没人能承担相关研制工作。哈工大利用自身多学科优势,将机械、仪器、控制、电气等全校有关专业、学科的力量全部调动起来,承担了该项目的研制任务。陆永平受组织委派参加陀螺漂移测试台项目。

在当时设备欠缺、技术不完善的前提下,通过集体攻关,陆永平带领团队采用独特的工艺方法和先进的理论,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台角秒级感应同步器,打破了国外该技术对我国的禁运,为我国测试转台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正是在陆永平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转台用无刷永磁同步电机和超大尺寸船用推进系统用2MW无刷永磁同步电机等,确立了哈工大在国内该领域的领先地位。陆永平成为国内同行公认的感应同步器理论研究和设计制造的权威。他研制成功的国内第一台秒级步进电动机,是感应同步器与永磁电机相结合、国内首创的新机种。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能够远离动荡,心无旁骛地再学习、做科研,其实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陆永平说。从1971年到1979年,经过大团队、大协作、共同攻关的“八年抗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陀螺漂移测试台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

陆永平说,项目的成功源于当年学校的远见卓识。在很多高校还没有重视科研工作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重视科研,并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同时,学校形成了协作攻关的传统,多个学科共同参与,思想一致、取长补短、互相渗透、互相补台,有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齐心协力共同解决了许多技术难关。

20世纪70年代中期,陆永平在精密数显转台的研制中负责精密测量的研究,提出了单相磁激磁、两相输出、倍角移相、锁相倍频的测角方案,提高了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80年代初,他在秒级步进电动机的研制中首次提出步进电动机开环驱动与闭环控制相结合的控制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90年代他完成了机器人无刷直流电机、磁悬浮飞机无刷电机、无刷双态力矩电机、0.1%精度测速发电机、步进电动机闭环控制以及弧形感应同步器等研究项目。

电势换向永磁陀螺马达、三轴陀螺漂移测试台、单轴陀螺漂移测试台、磁悬浮反作用飞轮基础研究和设计、机器人无刷直流电机研究……陆永平承担和参与的近10个项目先后多次获航天部二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陆永平还参与承担航天部精密离心机等项目研制。从1991年到2011年,20年磨一剑,精密离心机项目终于通过验收。这是一台集机械、测量、电控元件、计算机控制综合技术于一体的高精度惯性测试设备,涉及控制、机械、测量、电机等学科。陆永平负责电机与驱动系统研制和调试工作,为项目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书育人的幸福感

“我们必须要按照‘规格严格’的标准,‘功夫到家’地培养学生。‘认真’是第一位的,要让学生理解最基本的东西,不能停留在表面。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陆永平将“严”字贯穿自己教书育人的一生当中。即使退休后,他帮年轻人指导研究生,依然秉持“规格严格”的标准,答辩现场“抠”起学生的问题毫不“手软”。

他带研究生选题,要求一要有研究意义,二要立足学科前沿,三要有应用价值。“论文要有学术水平,不能无病呻吟,导师要在这个领域做很多预研,引导学生确立学术方向,发现其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在陆永平那里,如果论文没有创新,就不可能通过。

从教以来,陆永平培养了24名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1991年他被航天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曾担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东北分会理事、中国机床数显协会理事、全国微电机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和美国国际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直到现在陆永平教授还担任国家微电机标委会顾问。

2001年5月,陆永平从其所深爱的教学和科研岗位上退休。但是他继续担任微特电机与控制研究所名誉教授。在他参与指导下,微特电机研究所以深空探索、深海探测、深地勘探等需要为导向,积极从事无刷永磁同步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的研究,解决了深空、深海、深地等领域对驱动系统的一系列高、精、尖的科学问题,也为研究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研究团队攻坚克难,自主研发了玉兔号机械臂电机、多种卫星姿态控制飞轮电机、力矩电机、音圈电机、摆动电机等空间用电机。

微特电机研究所所长李勇教授是陆永平的学生。他用“诲人不倦”和“立德树人”8个字来形容自己的老师。“陆老师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典型代表,他对学术一丝不苟的精神让学生又佩服又害怕。因为陆老师对学术问题的严谨超出想象,遇到问题一定要解决,否则就会‘揪住’不放。”

李勇说,陆永平退休多年,一直退而不休,“老骥伏枥”,兢兢业业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依然思路敏捷,科研自己动手做,电机图自己画,电磁场自己算,凡事都亲历亲为。帮年轻人带学生,亲自指导,全身心投入。很多学生从国外回来,一定要来看看陆老师,这位严师、良师。

“在哈工大学习工作66年,总算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一生经历了很多很多,但回想起来又仿佛是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我也感觉有很多值得高兴的事、幸福的事。科研上,做转台、做电机,将一生精力投入其中,取得一些成果,为国家贡献一点力量,这是一大幸福。但更幸福的是,教书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是最高兴的。只是人生太短暂,感觉学得太少、做得太少、给予学生的太少。”陆永平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为国家、为学校做更多的事,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这是他的责任,是他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

后记

采访陆永平教授,是在假期里的一天。我打电话给他约定采访事宜,他婉转地拒绝了。他说,哈工大有很多很多作出卓越贡献的老先生,与他们相比,自己做的事实在微不足道,实在不值得宣传。后来一再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才同意“简单聊一聊”,但强调不是讲他自己,而是讲讲他们那一代人的故事。

已88岁高龄的陆老师,退休后并没有选择享清福,而是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一大早在实验室看到他的时候,他正在电脑前画图。他说:“一辈子忙惯了,闲不住,不来实验室做点事反倒觉得不习惯。”

聊起过往,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历历在目。66年前,陆永平从美丽的故乡杭州来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全身心地融入哈工大的青年教师队伍,成为“八百壮士”中的一员。这支队伍中几乎没有教授,但有满腔热情充满朝气的青年教师。他们扛起建设和发展哈工大的重担,谱写了哈工大的辉煌篇章。

“所以,我认为今天这个奖不是授予我个人,而是对这支队伍为哈工大所作贡献的肯定。我是代表我们那一代教师接受了这个荣誉。”陆老师说。

(原载于《哈工大报》2019年3月30日01版)